新闻动态

孙继海称苏超仅带文旅?6 万人球场藏着足球发展密码

前国足队长孙继海在近期访谈中的一句 “苏超也就只能带动文旅”,将这场席卷江苏的足球盛宴推向了舆论漩涡。当南京奥体中心 61565 名观众的欢呼声震耳欲聋,当 17.35 亿次线上观看数据不断刷新纪录,这场被定义为 “群众体育” 的赛事,真的如孙继海所言,与中国足球的发展毫无关联吗?在文旅热度的背后,苏超正在悄然改写中国足球的底层逻辑。

孙继海称苏超仅带文旅?6 万人球场藏着足球发展密码

孙继海的观点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:“群众体育讲氛围,竞技体育讲成绩”。在这位足坛名宿看来,苏超场上的热闹与国旗升起所需的实力之间,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。他强调的 “系统培养”“职业体系” 等关键词,确实点出了中国足球长期存在的痛点 —— 青训断档、人才匮乏、职业联赛造血能力不足。从这个角度看,苏超赛场上既有职业球员客串,也有快递员、教师等草根选手的阵容,似乎确实难以承担起培养顶尖人才的重任,这也让不少支持孙继海的球迷认同 “业余归业余,专业归专业” 的判断。

易游,易游·体育,yy易游,米乐YY易游

但走进苏超的赛场与后台,就能发现这场赛事的价值早已超越 “文旅引流” 的单一维度。在群众基础的培育上,苏超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突破。此前国内省级业余足球联赛场均观众不足 300 人,而苏超仅常规赛就吸引 211.89 万人次现场观赛,八强战场均近 4 万人的上座率堪比职业赛事。这种热度并非偶然,39 岁村支书戴虎的进球视频全网播放破亿,盐城球员庞智超带伤作战的眼神打动无数网友,这些 “身边球星” 的真实故事,让足球从电视里的遥远赛事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方式。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数据显示,过半居民认为苏超的核心魅力在于 “草根属性强、顺应群众需求”,而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,正是日本足球崛起过程中遍布全国的业余联赛所具备的核心特质。

在商业生态的构建上,苏超走出了中国足球赛事 “靠补贴生存” 的怪圈。开赛之初仅 6 家赞助商的赛事,如今已聚集 35 家合作伙伴,形成了 “门票 + 衍生品 + 数据服务” 的多元收入矩阵。无锡队用《二泉映月》灯光秀吸引文旅品牌,连云港队将海鲜市场搬进球场,南京队球员数字球鞋拍卖价达 45 万元,这些创新玩法让赞助商从 “广告投放者” 变成 “体验参与者”。更关键的是 “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” 的管办分离模式,既保留了 9.9 元低价票的公益属性,又赋予运营方市场化自主权,这种可持续的造血能力,为足球赛事摆脱财政依赖提供了范本。当川超、辽超纷纷复制该模式并收获商业成功时,苏超已为中国足球搭建起全新的商业土壤。

在人才通道的探索上,苏超正在填补业余与职业之间的断层。孙继海强调的 “青训本质区别” 并非无的放矢,但苏超用实践给出了补充答案:U23 球员出场时间占比达 42%,远超中甲联赛的 28%;19 岁门将王浩宇从苏超赛场直接被中超球队相中;中超球员冯伯元通过苏超保持竞技状态后重返职业赛场。这些案例印证了《新民晚报》的判断:苏超的价值在于 “吸引更多家庭对足球的兴趣,从而输送更多潜在的人才选拔对象”。虽然南通队因起用职业球员引发公平性质疑,但这种争议恰恰说明赛事已具备连接职业与业余的影响力,只需完善规则便可实现平衡。

文旅带动诚然是苏超的亮眼标签。截至 10 月,赛事已带动 1075.66 万人次外地游客,拉动异地文旅消费超 106 亿元,苏州的 “球迷专列”、扬州的 “早茶德比” 让 “一张球票” 撬动起 “吃住行游购娱” 全链条。但将这些成就与足球发展对立起来,显然忽略了体育产业的底层逻辑 —— 没有全民参与的群众基础,职业足球便是无源之水;没有健康的商业生态,青训体系便难以维系。孙继海所强调的 “竞技成绩”,恰恰需要苏超培育的群众基因与商业土壤来滋养。

当南京奥体中心的灯光为苏超决赛再次亮起,这场赛事的意义早已超越胜负。它用文旅热度唤醒了全民足球热情,用商业创新破解了赛事生存难题,用人才探索搭建起成长阶梯。孙继海的冷静提醒值得深思,但苏超证明:中国足球的崛起,既需要专业体系的精雕细琢,也需要民间赛场的星火燎原。文旅热闹与足球发展,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