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司特拉越野跑张家界开跑:25 国选手决战武陵源
10 月 26 日,2025 司特拉(XTERRA)越野跑世界系列赛张家界武陵源站在峰林环绕的赛道上落下帷幕。这场被誉为 "自然与耐力的终极对话" 的赛事,吸引了来自中国、俄罗斯、加拿大等 25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0 余名选手参赛,用脚步丈量张家界的喀斯特奇观,也让武陵源的秋日风光通过镜头传遍全球。
作为本年度系列赛的亚洲核心站,张家界武陵源站的赛道设计堪称 "自然与挑战的融合典范"。组委会依托武陵源核心景区的地形特色,设置了从 8 公里亲子组到 88 公里超跑组的五个项目,其中最长的 88 公里赛道始于武陵源标志门,途经天子山、袁家界等标志性景点,累计爬升达 3600 米,90% 的路段穿行于未开发的原始林区,选手需在 23 小时关门时间内跨越溪流、岩壁与密林。"这是我跑过的风景最美也最具挑战性的赛道,每一步都像在山水画中冲刺。" 夺冠的俄罗斯选手伊万・彼得罗夫在赛后直言,赛道中 "百龙天梯旁的陡坡" 和 "金鞭溪畔的湿滑石板路" 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,最终他以 8 小时 12 分的成绩刷新该组别赛道纪录,领先第二名近十分钟。

赛事的成功举办,离不开组委会的精细化保障。为应对山区复杂环境,主办方提前三个月完成赛道勘测,在危险路段设置了 28 处防护网和 150 个反光标识,并安排了 60 名专业救援人员和 200 余名志愿者全程值守。赛前还特别开设 "地形适应工作坊",邀请中国越野跑名将传授湿滑路面技巧和高海拔体能分配经验。医疗保障方面,除了沿途 5 个固定医疗点,还部署了 3 架无人机实时巡逻,一旦发现选手受伤,可在 8 分钟内调度最近的救援力量抵达现场。这种 "科技 + 人力" 的保障体系,让本次赛事的退赛率较去年下降了 12%。
赛场之外,文化与体育的碰撞同样精彩。组委会在终点区域搭建了湘西文化展示区,土家族织锦、桑植民歌等非遗项目的展演让外籍选手驻足围观,而融合了葛根粉、腊肉等本地食材的 "能量补给包",更成为选手们赛后热议的话题。来自加拿大的女选手艾米丽・科恩在品尝了张家界米粉后笑着说:"这比能量胶更能唤醒体力,赛后一定要带几包米粉回家。" 据当地旅游部门统计,赛事期间武陵源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 35%,不少游客专程为观赛而来,赛后顺势开启徒步之旅,实现了 "体育引流、旅游增收" 的良性循环。
这场赛事也是国际越野跑文化交流的舞台。25 个国家的选手在赛前交流会上分享训练心得,中国选手李华带来的 "中草药护脚偏方"、尼泊尔选手展示的 "高海拔呼吸法",都成为选手们争相记录的实用经验。组委会还特别设置了 "国际友谊组",让不同国家的选手组队参赛,来自中国湖南的大学生张昊与俄罗斯选手安娜搭档完成 30 公里组比赛后表示:"虽然语言不通,但奔跑中的手势和鼓励让我们成了朋友,这就是体育的魔力。"
作为全球越野跑领域的顶级 IP,司特拉系列赛今年已在 Malta、Italy、Greece 等 12 个国家举办分站赛,张家界站之后,赛事还将转战西班牙、墨西哥等地,最终于 12 月在苏州太湖站收官。而武陵源通过本次赛事的成功运营,已正式成为该系列赛的 "永久备选站点"。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透露,未来将依托赛事 IP 打造 "越野跑 + 生态旅游" 产业链,规划建设 10 条不同难度的徒步线路,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 "跑在画中的乐趣"。
当最后一名选手在夜色中冲过终点线,武陵源的山间回荡起经久不息的掌声。这场跨越国界的奔跑,不仅见证了人类对极限的突破,更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在赛道上完成了最动人的相遇。正如赛事主题曲中唱的那样:"峰林为证,脚步为铭,每一次呼吸都在与世界相拥。"
关键词2
发表评论